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 > 经贸信息

“年中看•看全年”系列报道生态“高颜值”与经济“高价值”相得益彰

  • 发布日期: 2025-07-30
  • 来源:
  • 访问量:1

泗阳盛虹新材料(宿迁)产业园的再生纤维生产线将废旧塑料瓶转化为时尚面料,8个塑料瓶就能制成一件polo衫;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的光伏板阵列默默运转,为古法酿造注入清洁动能……当下的宿迁,生态“高颜值”与经济“高价值”相得益彰,一幅“江苏生态大公园”的壮美画卷正徐徐铺展。

近年来,宿迁始终锚定“建设富有新内涵、展现新形态的‘江苏生态大公园’”战略目标,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城市发展全过程,聚焦“守好水底线、做好碳文章、用活绿资源”精准发力,千方百计把生态环境保护好、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。

守好“水”的底线——

以系统治理筑牢生态根基

水是宿迁的生命线,也是发展的根基。在水资源集约利用上,宿迁将再生水作为“第二水源”重点突破。截至今年6月,宿迁完成国家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项目31个,总投资约5.5亿元,其中上半年新增投资6000万元,再生水利用率突破28%,成功构建了“生产—消费—再生”的水循环闭环。

宿迁地下水保护的“红线思维”同样贯穿始终。地下水兼具重要的资源属性与生态功能,对保障农业灌溉、生活生产供水和维系生态平衡至关重要。随着《宿迁市地下水管理指南》的实施,宿迁对地下水实行“总量控制、分层管控”,全市累计排查封填38眼取水井。从曾经的“过度开采”到如今的“严格保护”,从依赖“单一水源”到构建“多源互补”,宿迁的水资源管理成功迈入“量质并重、集约高效”的新阶段。

防汛抗旱始终是“天大的事”。今年上半年,我市创新构建“气象吹哨、部门报到、应急前置、滚动治理”机制,形成了“责任清单+预案体系+物资保障”的闭环防御网。在责任落实上,宿迁核定并公示了238名河湖、水库等7类专项责任人,将责任层层压实;在预案准备上,高质量修编完成6大类39项防汛预案及118项分预案,实现“一险一策、一库一案”;在物资保障上,推行“模块化储备+双圈调配”模式,35个防汛物资模块确保10分钟出库,30分钟“小圈”与90分钟“大圈”高效覆盖全市主要行洪河道,为险情处置赢得先机。

这种“预防为主、防治结合”的思路,有效扭转了传统“重救灾、轻预防”的路径依赖。正如洪泽湖滞洪区15个标段汛前全面竣工所印证,宿迁已成功实现从“灾后补救”转向“灾前防控”,从“单点应对”转向“系统防御”,为城市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的“水上长城”。

做好“碳”的文章——

以产业转型激活绿色动能

在“双碳”目标引领下,宿迁今年将绿色制造产业作为产业升级的核心方向,通过传统产业“焕新”、新兴产业培育、循环体系构建,推动经济发展从“规模扩张”向“质效提升”转变,让绿色成为产业最鲜明的底色。

传统产业的“焕新提质”,破解了“转型阵痛”的难题。宿迁以“设备更新+工艺改造”双轮驱动,推动纺织、白酒等传统产业向绿色化、智能化跃升。全市280个设备投资超500万元的技改项目,今年15月共完成投资41.5亿元,一个个车间里的“绿色革命”正在发生。

白酒产业则以“全链路柔性供应链一体化应用”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“数字三品”应用场景典型,乾隆江南、汉匠坊等酒企的绿色转型,更让“中国酒都”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。

聚焦绿色食品、新材料等千亿级产业,宿迁推动优质企业集聚成链、集群发展。宿城区激光装备、泗洪功能性前沿新材料2个集群申报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,30家企业进入省级绿色工厂培育库,苏宿工业园区水循环利用率达90%的实践,印证了“集群发展才能放大绿色效应”的规律。产业数据更显发展活力,今年15月,绿色食品、新材料产业分别实现产值338.47亿元、377.75亿元,在绿色发展的赛道上跑出了“加速度”。

此外,《宿迁市碳达峰实施方案》的出台,更为全市低碳转型绘制了清晰的路线图。《宿迁市碳达峰实施方案》明确,到2030年,建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,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。

应该说,从单个企业的“点上突破”到产业集群的“面上开花”,宿迁的“碳文章”越写越扎实。

用好“绿”的资源——

以价值转化共享生态红利

盛夏的三台山国家森林公园,荷风送香中,白色“智慧哨兵”正通过视频与声纹系统捕捉着红角鸮的踪迹。这个曾是普通林场的区域,如今已记录42.5万条野生动植物信息,15种国家二级保护物种在此繁衍生息。

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撬动生态价值的支点。三台山生物多样性观测站的人工智能识别系统已精准识别261个物种,其中国家二级保护物种15种。“从候鸟到留鸟的转变,是生态质量最直观的评分。”市生态环境局自然处工作人员王巧介绍,接下来,市生态环境局将让生态数据成为可感知的“绿色资产”,这种“保护—监测—展示”的模式,正让生态资源逐步转化为旅游吸引力和城市竞争力。

绿水青山的价值,不仅在于养眼的颜值,更在于惠民的价值。宿迁打破“生态保护只投入不产出”的误区,让绿色资源成为可感知、可共享、可增值的民生财富。今年以来,全市持续建设生态修复工程,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,严格重要生态空间监管,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、稳定性、持续性。截至目前,全市已建成13个生态安全缓冲区,总面积达321.05公顷。

“今年我们的第4座分布式太阳能光伏电站在宿迁基地并网发电,其生命周期碳减排量将达18.85万吨,相当于种下54万棵树。”725日,长电科技副总裁、长电科技(宿迁)有限公司总经理陆惠芬站在屋顶光伏矩阵下介绍。

除了向太阳“借光”,长电科技的绿色实践还延伸至生产全流程,在中水回用、废弃物资源化等领域同样取得了显著成效——年节约用水37万吨、利用蒸汽2.1亿吨,每个数据都是“绿色竞争力”的生动注脚。

企业的绿色实践正在形成“链式反应”。在宿迁,越来越多的企业向长电科技“看齐”:有的企业在车间屋顶铺满光伏板,有的企业将光伏电力接入生产线的智能电网,形成“自发自用、余电上网”的闭环……

在这里,每度光伏电都连着产业链的绿色升级,每片新增绿地都生长着民生幸福的刻度。宿迁深谙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辩证法则,正以“绿”为笔,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。当绿色成为产业的鲜明底色,当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,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发展画卷,必将愈发绚丽多彩。

记者手记

踏入宿迁,最先映入眼帘的,是水的灵动与绿的铺展。这座曾被“人均水资源仅为全国四分之一”标签困扰的城市,如今却用一条条循环的水脉、一片片光伏的蓝海、一个个“焕新”的车间,奏响了生态与经济共生共荣的乐曲。

宿迁的实践,打破了“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二元对立”的迷思。从8个塑料瓶变身一件Polo衫的循环经济,到光伏屋顶产生巨大的绿色效益;从再生水利用率突破28%的“第二水源”创新,到白酒产业“数字三品”的跨界融合,无一不证明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能够同频共振、互促互进。

行走越久,越能读懂宿迁的“绿色辩证法”:守好水底线,不是画地为牢,而是为发展拓界;做好“碳文章”,不是捆住手脚,而是给产业松绑;用好绿资源,不是束之高阁,而是让全民共享红利。当生态“高颜值”持续转化为经济“高价值”,在这座“江苏生态大公园”里,正在生长的不仅是草木,更是一种可持续、有温度的发展范式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